• 当前位置: 覆盆子 > 简介 > 中药的性能

  • 时间:2017-12-13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
    一、中药性能(药性理论),

    中药性能—中药的特性和作用,包括:四气五味、升降浮沉、归经、毒性。是中药理论的核心——药效机理。

    二、中药治病基本原理

    以药物之偏性,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。

    以偏纠偏:(1)利用偏性,去除病因(2)平衡阴阳,调理功能→以平为期

    清代徐灵胎:“凡药之用,或取其气,或取其味......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,故能补偏救弊,调和脏腑,深求其理,可自得之。”

    三、中药的作用:(1)治疗作用——中药的功效、药效等。(2)不良反应——副作用、毒性反应。

    四、性能与形状的区别

    中药形状——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。如形状、颜色、气味、滋味、质地等,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。

    中药性能——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。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,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。

    区别:两者概念不同,不可混淆。

    性能:以人体为观察对象——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。

    形状:以药物为观察对象——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。

    联系:两者又有一定联系。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。

    1.四气

    一.含义: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种药性(四性)。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,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。

    二.四气的形成: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,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。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、病证寒热为基准。

   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,温次于热,凉次于寒,表明药物作用强弱。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、相对平和。

    《内经》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”,是四气的应用原则。

    三、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

    1.寒凉药(属阴):清热泻火解毒,主要用于热证。

    2.温热药(属阳):温里散寒补火助阳,主要用于寒证。

    3.四气的临床意义: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。

    (1)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。疗寒以热药,疗热以寒药。

    误用则“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;承气入胃,阴盛以亡”。

    (2)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。小寒用温药,大热用寒药。

   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,药重病轻则太过。

    (3)通过配伍炮制转变药物属性。药物的四气在一定条件下

    可以相互转化:大寒-寒-凉-平-温-热-大热

    2.五味

    一、含义:五味是指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药味,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。

    ?五味的确定——主以药效,参以口尝。

    ?五味意义——标示药物真实滋味,提示药物作用基本范围。

    涩味:涩与酸相似,一般将涩味附于酸;

    淡味:作用较为特殊,实际指导用药是六味。

    淡味药数量较少,作用单一,仍习称“五味”。

    二.作用:

    《内经》最早归纳为:辛散、酸收、甘缓、苦坚、咸软。

    辛味的作用

    1.辛味:能散、能行,有发散表邪、行气活血等作用。

    散——主要用来发散表邪(发汗),治疗表证。

    行——主要用于行气活血,治疗气血瘀滞病证。

    辛味中还包括芳香药,具芳香辟秽、芳香化湿和芳香开窍的作用,用治湿浊、痰浊内阻或神昏窍闭,如藿香、麝香等。

    辛味药行散力较强,大多能耗气伤阴,气虚阴亏者慎用。

    甘味的作用

    2.甘味:能补、能缓、能和。

    补益、和中、缓急止痛、调和诸药。

    补——补益正气,用治虚证。包括益气、养血、滋阴、补阳等作用。

    缓——缓急止痛,缓和调和药性。用治肢体拘急疼痛,以及缓解药物烈性,避免毒副反映。如甘草。

    另外,“甘能解毒”,可解药食之毒。如甘草、绿豆等。甘味药偏于滋腻,易于滞气碍胃、令人中满,凡湿阻、食积、气滞者慎用。

    酸味的作用

    3.酸味:能收、能涩,收敛固涩。

    多用于正气不固,滑脱诸证。

    涩与酸味作用相似,故涩附于酸;酸味药常兼具涩味,故常酸涩并提。

    酸涩药物能收敛邪气,故邪气未尽之证应慎用

    苦味的作用

    4.苦味:能泄、能燥、能坚。

    泄——包括通泄、清泄、降泄等作用。

    通泄—通便泄热,用治里实便秘等,如大黄等;

    清泄—清热泄火,用治里热病证,如栀子、黄芩等;

    降泄—降泄肺胃之气,用治肺气上逆咳喘的杏仁等;

    燥——性燥除湿,可分为:苦温燥湿、苦寒燥湿。

    坚——坚阴,坚厚肠胃

    苦味药能伤脾胃,津液亏耗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应用。

    咸味、淡味的作用

    5.咸味:能软、能下。有软坚散结,泻下通便的作用。

    多用于瘰疬痰核、痞块及大便硬结难下。

    多食咸味可使用血脉凝涩,有些咸味药如芒硝等能伤脾胃,故当慎用。

    6.淡味:能渗、能利,具有渗湿利水、通利小便的作用。

    用于治疗水湿停聚引起的水肿、小便不利等证。

    淡味药渗利太过易伤津液,阴虚津亏者应慎用。

    三.性味合参的意义与规律

    1.意义:四气五味,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功效。

    ?四气主要表明药物寒热功能,与疾病寒热性质相对而言。

    ?五味主要表明药物补泻功能,与疾病虚实性质相对而言。

    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。

    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,咸味涌泄为阴,淡味渗泄为阳”。

    药物性味的阴阳属性:

    性寒凉者属阴,

    性温热者属阳;

    味酸苦咸者属阴,

    味辛甘淡者属阳。

    3.升降浮沉

    一.含义: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,药性理论基本概念之一。

    升—上升;降—下降;

    浮—向外和发散;沉—向内和通降。

    ?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。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有升降浮沉的

    趋向反应,它与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相一致。

    ?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,也是疾病趋势的反映。病势与病位都有上下内外之分。而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,也有一定的趋向性,这种作用趋向性是中药治病的重要机理之一。

    二、升降浮沉的确定

   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本身的性味、质地密切相关。

    1.与性味的关系:味辛甘、性温热的药物多升浮;味咸苦酸、性寒凉的药物多沉降。

    2.与质地的关系:一般而言,花、叶及质地轻的药物多升浮;块、根、种子、介壳及质重的药物多沉降。

    药性与阴阳属性的关系:

    四性五味质地药势

    阳温热辛甘轻升浮

    阴寒凉酸苦咸重沉降

    三、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

    ?升降浮沉与药物效用有密切关系。药物效用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,升降浮沉又可以为临床准确用药提供帮助。

    1.有助于祛除病邪。病在外、在上,多用升浮之药疏散病邪;病在内在下,多用沉降之药泄实逐邪。

    2.有利于调理脏腑。以药物升降之性,顺应气机的正常运转,调整气机的升降失常,以使升降适度、气血平和。

    四、升降浮沉的应用原则

    用药应针对病势和病位,即所谓“同病位,逆病势”

    五、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

    ?药物的升降浮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。通过炮制和配伍,可以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。

    1.炮制:酒炒则升,姜汁炒则散,醋炒则收敛,盐水炒则下行。

    2.配伍:升浮药物与较多的沉降药物配伍,能制约升浮之性;沉降药与较多的升浮药物配伍,能制约沉降之性。

    李时珍:“升降在物,亦在人也。”就是说药物的升降浮沉有其规定性,也有其可变性,关键在于应用是否得当

    4,归经

    一.含义:归经是指药物的作用部位。

    归—药物作用的归属;经—脏腑经络的概称。

    ?每味药物都有特定归经,即药理作用指向性和选择性。

    二.理论形成: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药物作用与人体脏腑经络密切联系,阐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。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,以药物主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。

    如肝经布两胁,能治胁肋胀痛的药物归肝经。

    ?药物形、色、气、味也作为归经依据,尤以五味多用

    ——辛入肺,酸入肝,苦入心,甘入脾,咸入肾。

    三、归经的临床意义

    1.增强用药针对性。如黄芩、黄连、黄柏等均苦寒泄热,清肺热用黄芩,清胃热用黄连,清肾火用黄柏。

    ?归经用药还可执简驭繁,如黄疸、阴痒、胁痛、目赤、耳聋等,属肝胆湿热,以龙胆草一药而诸症皆除。

    2.兼顾脏腑相关性。归经用药可兼顾脏腑的生理病理关联性,如治肝脾不和腹痛腹泻,可选用归脾经白术和归肝经白芍配伍。

    3.拓展药物适应性。根据药物归经探索新的适应证,如现代研究认为衰老与激素水平(中医的肝肾)有关,因而从补肝肾药中可发掘出一批抗衰老药。

    5毒性

    一.含义:药物作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。

    药物总称。药即是毒,药物在于“以偏纠偏”。

    广义药物偏性。毒是治病的基础,也是毒害的要因。

    药物毒性和副作用。现代中药学多指此义。

    狭义—药物毒性和副作用,即药效猛烈而毒副作用显著,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或相当,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的药物。

    张景岳:“药以治病,因毒为能,所谓毒药,以气味之有偏也”。

    《内经》:“毒药攻邪……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。”

    二.认识毒性的意义:

    正确认识药物的有毒无毒,在治疗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。

    《内经》明确提出: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”。

    1.保证安全——凡药皆有毒。警惕—掌握—解救。

    2.合理用药——“有病则病当之”者,可以毒攻毒。

    3.控制毒性——炮制、配伍或控制剂量,减少甚至消除毒副作用。

    三.中药中毒的原因:

    1.剂量过大;2.误服毒药;3.炮制不当;

    4.制剂服法不当;5.配伍不当等。

    四.中毒解救的基本原则:

    1.早期毒物尚未被吸收,则采用催吐、洗胃或泻下的方法,以排除毒物。

    2.毒物已吸收,采用中西解毒药物。

    3.病情危重者,采用综合措施。

    亲,上品姜粉、姜膏、艾条、温灸服、道地药材?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

    赞赏

    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白癜风医院礼赞国庆
    白癜风早期可以治愈吗


    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发布优势
  • 广告合作
  • 版权申明
  • 服务条款
  • 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    电话: 地址:

    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