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小桐君小村酱 医学指导:东聿 持续连载中~每周六周日更新 惯例先来点白术的趣味知识 1.白术和苍术两味药曾经统称为“术”混用,直到陶弘景时才因为药性、外形的不同而区分。 所以伤寒论里的“术”都是苍白混用的哦~ 2.白术和苍术的术字,读音其实是zhú,以后去药店买药可不要露怯。 3.在旧时候的书里,白术的术都是写作朮的,岳飞的死对头金兀朮也是用的这个字,不过后来文字简化,朮和术就慢慢不分了。 4.一些本草上记载白术有美白祛斑的功效。 现代一些实验发现白术可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,进而抑制黑色素生成,同样效果的还有茯苓、猪苓、白芷等。 临床上常用的美白面膜也是以这几味药作为主要成分的哦。 作为医生或将要成为医生的你 1.白术的用量: 一般6-15克。 用太多可能出现壅滞的问题,要配点辛散药疏松一下。 2.麸炒白术or生白术 传统认为,生白术燥湿健脾,炒后增加了健脾益气的能力,还有观点认为便秘用生白术,泄泻用炒白术。 现代实验通过统计小鼠的饮水量、尿量、胃肠激素等变化规律,发现生白术去湿利尿作用明显,而炒后因为不稳定的苍术酮转化为白术内酯,去湿能力减弱,增强了健脾。 另外生白术促进肠道蠕动作用比炒白术强,一定程度解释了便秘用生白术,泄泻用炒白术的原因。 3.各种祛湿法的区别 1.化湿:芳香类药物的祛湿作用一般称化湿。 一方面芳香醒脾,促进脾驱除水湿,另一方面,香窜药性有利于冲散痰湿,提高祛湿效率。 因为芳香类药多入脾且上浮,因此化湿药适用于治疗中、上焦的湿邪。 2.渗湿:用淡味的药将湿从小便导出。也可以称为利湿、利水渗湿等。 适用于湿邪在中、下焦时。 3.胜湿:味辛走窜的药,不但能解表散寒,还能干驱除肌表湿气的兼职。 多用在感受外湿的情况下。 4.燥湿:五味属苦的药,有着降泄的特性,凭借这降泄的力量推动驱除湿邪,称为燥湿。 主要用于湿在中焦或湿浊上泛时,苦温的有白术、苍术等,苦寒的黄连、黄芩等。 关于“燥湿”的一点个人感悟:将苦味药的祛湿作用称为“燥湿”,并不十分贴切,不如理解为“降湿”,更为形象。 中医里的“燥”有两种意义,一是干燥,一是敛降有余为燥。 还有哪里的“燥”应理解为降呢,比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“肾苦燥,急食辛以润之。”如果这里理解为肾过于干燥,那食辛味药能润吗? 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:肾气过降不得升腾,津液不得布散,这是临床上常见的,就要用辛味药来开宣气机,这样看逻辑明显合理了。 个人意见,欢迎留言讨论。 4.几个小健脾方 附几个常用健脾方,供非专业同学使用 身体不好还是推荐找医生面诊哦 1.异功散:人参6g白术6g(想想自己用哪种合适呢~)茯苓6g陈皮6g炙甘草6g 本来想写四君子汤的,但对现代人这个更实用些,特别是缺乏运动,气虚兼气滞的人。气短乏力,食少便溏等脾胃虚弱者适用。 2.玉屏风散:防风5g黄芪10g白术10g 脾肺双补的方剂,可以健脾益卫,适用于因卫气虚弱而体虚易感的人。 3.理中丸:人参9g干姜9g白术9g炙甘草9g 在补益脾气的基础上加了温阳的干姜,适合脾胃虚寒的人。 完全原创 转载请联系我们 |